明理醒心、养护关怀、 身心洗炼
宁和心灵,了悟人生,洞见福祸,明心见性
天人精品
关于我们

   

 

         物理理论发展至今,非但没有更好地解释这个世界,反而使人更迷茫了。物理最大的迷茫在于时空观上,先后出现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量子学的二象叠加又引出了平行宇宙说,至此,人们对时空的认识几乎走上了玄幻之路。


       实际上,这个世界的真相或许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完全可以通过各项实验来还原其理性而简单的真相。


       以下各实验的提出,原理来自天人学的时空观,主要证明宇宙万物(包括所有空间)是由无数有序运动的实体粒子组成,这些实体粒子是三合一的结构,甚至涉及易经奥秘。目前共有七项实验设计,如果实验成功,将冲击到相对论和量子学,成为重大理论突破,有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 欧阳米果


一、“水平双表试验”

 

        相对论中推导出关于时间的两种现象:动钟变慢低钟变慢。其验证如下:


        动钟变慢:一九七一年,物理学家将高度精确的原子钟放在飞机上绕着世界飞行,然后与留在地面上完全一样的时钟做比较。结果证实:在飞机上的时间流逝得比实验室里的慢。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移动的速度越快,时间流逝速度越慢。


        低钟变慢: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物理学家使用一对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放置原子钟的两个桌子中的一个桌面升高了33厘米,发现位置低的原子钟比位置高的原子钟运行得更慢,79年内大约慢了900亿分之一秒。这一结果论证了爱因斯坦关于距离重力源越近、时间流逝速度越慢。


        既然如此,两只精确的原子钟(如低钟变慢试验使用的钟表),在同速、同高度的情况下,根据相对论,两只表不会产生快慢差别。


        但果真如此吗?可以设计一个水平双表试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如下图:

        1、选一处山坡,先开出一块10余平米的平台,然后在平台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山体内钻一口10余米深的横井,容进一人,探测井内有无辐射。


        2、准备两只精密钟表,命名为A表、B表。任取其中一只,分别放在井内和井外进行称重(用以排除“时空扭曲”存在差异的可能),若无异状,记录下井内温度。


        3、取一根十米长的钢管,一端放置A表,另一端放置B表,校对好时间后,将钢管探入井中八、九米并用水平仪找平。最后再用多层重金属板封闭洞口。留在洞外的表以密封箱罩住,使箱内温度、湿度、磁场等等与洞内保持一致,实验步骤完成。过一段时间,比对AB两表的走时,测量实验结果。


预测:洞外的表比洞内的表要慢。


        说明:两表运动状态一样,水平位置一样,按相对论来说,两表应当走时一样。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天机论》中阐述的“复合型粒子”理论能给予解释:洞内的表因山体的屏蔽作用,所受到的穿透事件较少,对其动力系统影响小,走时就快些。反之洞外的表被更多的穿透事件所干扰,动力系统受影响而走时慢。这个试验很简单,但意义极为重大。如果成功,人类将探索到宇宙终极单元的真面目,从而认清宇宙的根本结构及运动的模式。                              

 

二、“风洞光速试验”

 

        有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光究竟存在于哪里?从前,大家认为光存在于以太中,直到迈克尔逊用他的干涉仪把人们惊醒:原来以太根本就不存在!接着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速不变论,开辟了相对论时代。此后,人们似乎忘了一件事:光如果不存在于以太当中,那会存在于何处呢?只有一个必然的答案:存在于物质当中。


        宇宙中没有绝对的真空,无处不充满着物质。在没有以太的情况下,光只能存在于物质当中。但是这个答案是违反相对论的!


        试想:当物质是一种流体,光在顺流情况下会怎么样?比如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当空气流动形成风时,光是不是要顺风加速呢?那不就成为超光速了?根据相对论,超光速是不可能的,若相对论是正确的话,光只能脱离风而存在,于是光还是回到了“以太”中。


        那么到底光是不是存在于物质中?以太到底有没有?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风洞光速试验来检验。如图:


        在一个风洞中,ABC的中点。从A点同时向BC点发射一道光,光到达BC点的用时分别为t1t2。当风洞静止时,t1 = t2 = k秒,当风洞起风时(风向如箭头所示)是什么结果呢?

        

        一、如果t1k秒,t2k秒,则证明光和机械波一样,也离不开介质,且t2表现为超光速。


        二、如果t1 = t2 = k秒,则证明光不需要介质,且脱离物质而传播,以太是存在的。


        完成这个试验或许有些难度,不过有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可投石问路。那就是把迈克尔逊干涉仪搬到高速风洞中,固定在风洞内壁上,用影像设备观测在顺风、逆风中所产生的干涉条纹。条纹有变化则证明光需要介质,反之则证明不需要介质。高速风洞风速可达几十马赫,试验有可行性,但所用仪器要精密,能测出十万分之一的变化,且不会被强风吹坏。


        总之,不论实验结果如何,科学意义都很大。


        一旦证明了光的传播离不开介质,那光速的快慢与介质的温度就有了关系。已知在冷空气中音速会变慢,那么在相同的介质中,光速是否也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呢?如果实验结果表明低温中光速慢,我们就要重新认识宇宙了。众所周知宇宙大爆炸之初是极热的,那么光速也是极快的,随着宇宙变冷,光速也降了下来,这就造成了一种假相:离我们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飞离。


        宇宙的大小及年龄是以光年来计算的,假如现今的光是慢速的,那么反推一下就能得知,宇宙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宏大,也没有那么古老。


三、空间的奥秘,延迟实验的误区与“前感实验”

 

        延迟实验非常著名,其结论也令人非常困惑,但人们都没注意到这个实验中存在一个误区,它与现有的量子学知识相悖,具体分析如下:


        一、如图1,根据双缝实验的解释,如果在延迟实验中没有观察测量,光子是以波粒叠加的状态同时发生透射和折射,所以光子同时通过路径1和路径2,走双路。

       二、如图2,在延迟实验中加入观察测量,则光子无法同时通过路径1和路径2,随机走单路,这与测量结果相符合。

        三,如图3延迟实验是这样描述的:“如果我们不在终点处插入半透镜,光子就沿着某一条道路而来,反之它就同时经过两条道路。

正是在这里,与量子学知识相悖的情况出现了

 

        我们放上半透镜B,再发射光子,实验描述称是走双路,但人们此时似乎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观察测量仍然在进行!半透镜B不能阻挡观测,否则将无法得到任何观测结果。那么根据量子学知识,观测之下的光子是不能走双路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或盲点。


但测量结果竟然是相反的:光子每次都走了双路!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图3中每个靶屏后面各安排一个观察员,那么观察员的视线通过半透镜B和全反光镜,必然能清楚地看到半透镜A那里,这样,在图3中的所有光路完全暴露在观察测量之中。


        疑问1既然半透镜B并不能阻止观测,为什么放上半透镜B,光子就不受观察测量的影响了?

        

         疑问2在所有光子观测中,加上或不加上半透镜,难道还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观测结果吗?那等于发现了一种新效应:半透镜效应

 

        针对上述困惑,根据图3中光子 “在观测之下走双路”现象,提出一个假想:无论是否进行观察测量,光子都走双路


        为验证这个假想,特设计了“前感实验”(或称分光实验)如图4:将感应器前置到ab点,提前感应光子的路径,检测光子是否走双路。

        实验步骤1、向半透镜发射一个光子。


                         2、观察位于ab两点的感应器。


        试验器材:激光器(单光子发射器)、分光镜、光子探测器等。


        结果预计:


        一、在a点和b点都能探测到光子,证明光子在两方向上走双路。


        二、在a点或b点能测到干涉条纹,证明光子在单方向上走双路。


          前感实验非常简单,用Hong-Ou-Mandel实验装置就可以完成,只须把打在半透镜上的两个光子改为一个光子就可以。


        若实验成功,一直以来困惑人们的延迟实验就被证伪了,我们只需研究(图2)中走双路的光子在到达探测器前发生了什么,即可解开延迟实验中全部谜团。对此有一些假想,比如量子实质化、纠缠终结等等。


        若实验失败,我们很有可能发现一种全新量子效应半透镜效应”,即通过半反半透镜(分光镜、分束器)来观测光子现象,不会出现波函数塌缩。


        因此,无论前感实验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获得重要理论突破,意义重大。

 

【注】关于单光子源的问题:


        能否找到理想的单光子源,对本实验来说中并不重要,只须事先重复延迟实验的图2就可以,看看是否每次都是只有一个探测器能收到光子,我们主要是观察光走的路径,光源是不是理想的单光子,并不影响前感实验的结论。然后将探测器向前移至图4中的ab点,看看光子是否沿双路而来。

 

四、探索空间奥秘的“水波小球实验”

 

        电子双缝实验的结果令人非常困惑,特设计了一个宏观版本的双缝实验来探察其中奥秘。准备一个水槽,前有进水口,后有出水口,蓄适量水,使水缓缓流动。在水槽中间安放双缝板,后面安放一张纱网(如下图)。

        1,在前端制造水波,使水波穿过双缝,观察波纹。


        2,在前端制造水波,放下一颗小浮球(如泡沫颗粒),观察小球从哪条缝隙穿过,记录下小球到达纱网的位置。


        3,不断放出小球,统计小球在纱网上的落点。


        预计:众多小球在纱网上的落点将排成水平面上的干涉条纹。由此推知,在电子双缝实验中,电子运动的轨迹可能受到了波动的影响。


        那么,影响了电子轨迹的波来自哪里?


        电子双缝实验中的电子是从电子枪中发射出来的,电子枪激发电子时会有高压电场,应是这种电场所产生的电磁波伴着电子一起到达双缝。为了验证这种想法,在完成“水波小球”实验之后,可以再做一个“电子双缝增波”实验。

五、破解空间奥秘,电子双缝增波实验(设想)


        电子双缝实验中的电子是从电子枪中发射出来的,电子枪激发电子时会产生电磁波(电场),这种电磁波伴着电子一起到达双缝,这样一来,电子就“坐”在电磁波上通过双缝到达了探测屏,因此会产生干涉条纹。为了验证这种想法,可做一个“电子双缝增波”实验。

见下图:

        1,将双缝板隔离成相对单独密闭的AB两室,室中各置一个电子枪(A枪和B枪),每室只对应一条缝。


        2,同时激发A枪和B枪,发射电子,然而B枪前面装有挡板,能挡住B枪所射出的电子(或者设法只激发B枪的电磁波,却不发射电子)。这样,AB两室中都有电磁波从前方的单缝穿过,在室外形成干涉波纹,而只有A枪所射的电子能够穿过前面的单缝。


        由于增加了一把仅用于释放电磁波的B枪,所以该实验名为“电子双缝增波实验”。


        预计:A枪发射的电子从单缝中穿出,但探测屏上仍有干涉条纹出现。


        解释:电子从A室的单缝穿出后,遇到了室外的干涉波纹,在这些波纹的影响下,落在探测屏上呈现出了干涉条纹。


        验证:停掉B枪,只激发A枪,由于室外没有了干涉波纹,电子在探测屏上的落点不会出现干涉条纹。

 

六、破解空间奥秘,太空半球实验(设想)

 

        在太空环境中,用透明塑料膜制成一个半球,半球开口处装上密封圈,在太空环境中将半球与抽气机组装在一起并保持良好密封,开动抽气机,半球会塌瘪下去。

 

七、破解空间奥秘,太空飞羽试验(设想)


        在太空环境中放置一片轻盈的羽毛,开动高速鼓风机向羽毛“吹气”,在鼓风机不碰触羽毛的情况下,羽毛将出现位移现象。

 

        积极协助完成各项实验的老师,可以在实验论文的重要位置署名,谢谢!

 

 

科学试验文档下载